建立共享理解,打通家庭學校社會教育
更新時間:2020-02-10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結合是一部交響樂。但不得不說,現在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各著各的調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明顯改觀。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怎么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三種教育是否需要再重新精準定位?怎么實現制度化而形成校內校外相協調的現代教育制度?需要在價值定位、制度定位、實施戰略和評估標準多方面做好系統工作。而其中,建立一個突破學校教育局限,貫通“家校社結合”的大教育理論,打通兒童在家庭、學校和社區成長的發展邏輯脈絡,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兒童在經歷中成長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兒童發展。兒童及其發展,本質上是由其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經歷構成的,是生活經歷和學習間接經驗經歷的結果。這是所有人生經歷具有潛在教育性所決定的。橫貫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大教育理論,是一個圍繞兒童經歷,從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社會互動,到兒童心理內化的理論體系。在最基礎、最本質的水平上,盡一切可能確保兒童經歷他們所需要的經歷的機會,釋放他們的潛能這一根本目的。
古代教育的重心在于生活教育,主要在家庭完成。近代意義上的學校,重心在于間接經驗的傳授,主要在學校系統完成。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高度融入社會生活,教育重心在于生活教育和間接經驗傳授相結合,學校的生活教育色彩趨濃,而家長對于科學教育和智力培養介入加大。因此,家庭和學校兒童經歷的性質,既有區別又出現了較多的重疊,成為家校合作的客觀土壤。
父母、教師是至關重要的文化傳遞者
社會性是兒童經歷的基本特點,兒童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得到成長的。老師、家長等成年人,作為兒童成長的代理人,不是要按照成年人的想法去改變孩子的基因習性,但卻可以將這些基因習性向著所期望的德智體美勞方向作出修改,特別是當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有效知識并在孩子成長的早期,就可以對引導孩子的成長施加更好影響。由此形成了家庭和學校,在培養兒童語言與交流能力,對他人情感和需要的感受性,在家庭內外和學校內外與他人共處的能力,學校學業成就以及價值觀、信仰和態度的引導等方面,可以發揮環境源頭和系統平臺的作用。
父母和老師一道,作為兒童成長壓力的緩沖器,通過親密的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為孩子提供在復雜世界免遭威脅的保護,以抵御生活壓力與條件的影響,引導兒童掌握認知和社會能力來應對逆境,培養出應對困難的彈性。
家庭和學校一道,作為兒童接受外部影響的看門人,為兒童經歷的可能性打開一些門,同時又關閉很多扇門。這些經歷包括玩具、書籍、電視、電腦,參加培訓班、周末外出、與祖輩和其他家庭成員相處,以及托兒所、上學和父母所選擇居住小區的鄰里關系,包括選擇什么樣的課程和課外活動等等。父母和老師在以上作用的發揮中,成為至關重要的文化傳遞者。這種文化傳遞,是通過直接的態度和價值觀教導,通過彌漫性地滲透文化于他們向兒童提供的情景和活動之中來達成的。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學校應如何落實家庭教育指導責任